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机构

实时资讯

实时资讯

南充市:到2026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高于47%!

  • 千石科技
  • 南充日报
  • 2022-08-11 14:05:39

近日,南充日报印发关于中共南充市委关于大力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的通知。通知称:南充市施行数字赋能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制造业跨界跨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到2026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高于47%。积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推进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发展,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分类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具体内容快随着千石科技来看看吧!

政策专人免费指导电话:023-67539092

南充市:到2026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高于47%!.jpeg

《中共南充市委关于大力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制造业的根本支撑作用,加快建成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充,中共南充市委七届二次全体会议就大力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

(一)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围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为南充大力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务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上来,切实增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明确,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进行专章部署,明确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等任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打造重庆、成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推动都市圈外围地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都市圈产业分工体系。省委大力推进“5+1”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以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为支撑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我们务必全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做强企业主体支撑,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南充落地落实。

(三)准确把握南充大力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的总体形势。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调整,为南充大力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加快重塑制造业发展格局,为南充大力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提供了良好机遇。省委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先进材料、汽车制造等产业布局中将南充作为重点区域,批准设立省级临江新区,支持南充打造全国汽车汽配产业基地、全省绿色化工基地,为南充大力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拓展了广阔空间。当前,南充制造业发展仍存在工业企业数量少体量小、园区功能差承载力弱、产业层次低链条短等问题,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务必全力推进制造业提速增量、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牢牢把握大力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为目标,大力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努力打造成渝地区北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为建成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充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发挥数据要素的聚合、倍增和叠加效应,塑造竞争新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

———项目支撑,跨越发展。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生成机制、要素保障机制、快速推进机制,形成竣工投产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全力开工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集群集聚,沿链发展。坚持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形成头部企业引领带动、腰部企业延链配套、基础企业蓬勃发展的现代产业集群。

———低碳循环,绿色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进产业绿色化改造、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生态式发展,建立生产高效、空间集聚、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低碳产业链。

———区域协同,开放发展。坚持大开放带动大发展,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联手打造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构建内外联动、合作共赢的产业开放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产业实力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到2026年汽车汽配、油气化工、食品饮料规上工业产值分别突破1500亿元、1000亿元、10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规上工业产值分别突破300亿元、300亿元、200亿元,丝纺服装产业规上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

———企业支撑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和产值“倍增计划”深入实施,涌现一批主导产业领军企业、行业领域“配套专家”和骨干企业,到2026年年产值突破100亿元的企业2户以上、突破50亿元的企业3户以上、突破20亿元的企业20户以上,国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户以上。

———创新能力强。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投入实现新突破,到202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60户,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新增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企业技术中心50个,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5%以上。

———品牌效应强。“南充造”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到2026年通过“天府名品”高端品牌认证企业5户以上,获评“四川省工业质量标杆”企业5户以上、“全国质量标杆”企业2户以上。

———园区承载强。形成空间结构协调、产业活力强劲、服务功能完备的园区发展格局,到2026年园区建成面积拓展至150平方公里,标准厂房面积突破200万平方米;园区企业亩均投资强度提高30%以上,工业集中度提高至80%以上;创成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数字赋能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制造业跨界跨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到2026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高于47%。

三、大力实施制造强市“七大攻坚行动”,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

(一)实施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攻坚行动

1.发展壮大“三大千亿产业集群”。汽车汽配产业以临江新区为主要承载地,以嘉陵区为协同发展区,以南部县、营山县、蓬安县、仪陇县为产业配套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特色专用汽车等整车以及发动机、增程器、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加快推进表面处理产业园建设,全力构筑“整车+配套”产业格局,打造全国汽车汽配产业基地。油气化工产业以南充经开区为主要承载地,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精细(医药)化工、化工新材料三大产业,打造全省绿色化工基地。食品饮料产业以嘉陵区、阆中市、西充县、营山县、蓬安县为主要承载地,重点发展酒饮、调味品、休闲食品及粮油、肉制品、果蔬精深加工,打造成渝地区食品饮料生产基地。

2.加快培育“三大百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临江新区为重点区域,大力发展真空设备、专用特种设备、节能环保设备、智能制造设备等,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以临江新区、南部县、营山县为重点区域,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集成电路材料与设备制造、5G通讯设备材料等,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以南充经开区、西充县、阆中市为重点区域,大力发展化学药、生物技术制药和现代中药等,打造川东北乃至全省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3.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丝纺服装产业以嘉陵区、高坪区、仪陇县为重点区域,建强蚕桑原料基地,提高蚕茧产能和品质,保障优质原料供应。坚持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品牌发展,引导企业技改创新、提升品质,培育自主品牌和高档丝绸标志产品,补齐印染、化纤等产业短板。大力推进丝纺服装与商贸、会展、旅游、文创文博等产业融合发展、多元发展,积极创建中国丝绸文化名城,构建“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向“制造+服务”转型,打造全省丝纺服装设计研发生产基地。

(二)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发展攻坚行动

1.努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实施重点企业“贡嘎培优”计划,开展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支撑作用好的行业领军企业。支持企业扩大规模、加快发展,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发展质效优的大型企业。大力引进行业龙头和“总部经济”企业,初步形成“百亿级企业带动、十亿级企业支撑”的大企业大集团群体。

2.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提质壮干”计划,每年动态筛选100户中小企业重点培育,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创新投入,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支持中小企业对标国省标准,积极创建“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

3.大力培育小微企业。实施小微企业“扶幼育苗”计划,每年筛选100-150户企业纳入“小升规”培育库。按照“培育发展一批、推进升档一批、引导储备一批”的思路,对培育库内企业实行培育扶持,促进企业升规入统。鼓励同类小微工业企业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快速升规。加快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专业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投融资、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服务,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不断壮大规上工业企业规模和工业企业后备梯队规模。

4.推动企业上市发展。实施优质企业“上市发展”计划,编制上市后备企业数据库,筛选上市“种子”企业,构建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梯次推进体系。推动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企业上市服务,成立企业上市辅导中心,引导企业多渠道多形式上市,推动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形成政府推动上市、企业争取上市、各方服务上市的良好氛围。

(三)实施产业园区提档升级攻坚行动

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坚持“统筹规划、严格标准、错位发展”原则,编制出台《南充市“十四五”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原则上每个园区主导产业不超过2个。建立园区工业项目落地预审制度,确保规划刚性约束力,推动园区特色化、专业化发展。鼓励临江新区采取“一区多园”模式,实行统一规划、分区实施,聚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创建国家级装备制造和产业转移合作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其它园区围绕主导产业链打造特色专业园区,推动关联园区串点成链、聚链成圈。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完善园区道路、通信、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配套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医院、学校、商业综合体等生活性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园区功能品质。坚持规模化开发、标准化建设、功能化配套,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建设。大力建设5G、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园区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3.提升园区发展质效。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用地评价机制和企业能效碳排放绩效评价机制,大力清理处置闲置、低效、违规违法用地,建立集约用地动态监控数据库,推动园区集聚集约发展。鼓励采取“飞地经济”模式,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围绕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积极引入兼具综合开发实力、品牌号召力和商业运营能力的运营商以及咨询机构、科研院所等专业化组织,推进“投建运管”一体化运营。

(四)实施产业项目投资牵引攻坚行动

1.支持实施技术改造。以培育新产品、推广新技术新装备、补短锻长产业链为主攻方向,支持汽车汽配、油气化工、食品饮料、丝纺服装等领域企业大力实施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项目,力争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5%、12%以上。鼓励企业在现有工业用地上新建、扩建生产性用房,实施“零新增地”技术改造项目。

2.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深入对接国省“十四五”规划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精心谋划储备一批工业和技改项目,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省重点项目“笼子”。健全市领导联系、市级部门协调、县(市、区)主抓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建立完善项目推进“红黑榜”机制,加大督查通报和问责追责力度。

3.强力推动项目招引。深入研判主导产业发展趋势,以龙头项目建链、配套项目延链、缺失项目补链、集群发展强链为主攻方向,编制产业招商“两图一表”(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表)。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重点区域,大力招引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链关键企业和“专精特新”配套企业。充分发挥现有企业、行业协会、异地商会作用,着力培育一支眼光敏锐、精通业务、执行力强的招商队伍,不断提高招商质效。

(五)实施科技创新示范引领攻坚行动

1.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引导企业聚焦原创性、支撑性、差异化产品开展研发,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与成渝地区合作共享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引进新能源汽车、电子元器件、半导体配件等产业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与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校地联合研究院(所),共建高能级研发平台、转化平台、孵化平台。

2.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建立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争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新经济示范企业、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到2026年全市科技型中小微工业企业突破300户。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一批高新技术。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攻坚国省“揭榜挂帅”项目,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

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制度,探索知识价值、成果权属及利益分配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设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南充分中心,培育一批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机构、中介组织,推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双创”空间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资金,支持实施一批示范性强、带动性好的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示范项目。

(六)实施产业数字转型赋能攻坚行动

1.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5G、千兆光纤网络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打造一批面向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汽配等细分行业的“5G+”应用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川东北大数据中心建设,支持存算一体的边缘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争创成渝地区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城市。编制临江新区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安全可扩展的区块链新型基础设施,鼓励金融、政务等行业打造可信行业链。

2.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推进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发展,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分类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建设供应链数字化协作平台,打通品牌、物料供应、生产加工、营销等产业链多个环节,形成“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链。积极推广数字化转型服务联盟模式,广泛开展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逐企问诊”行动,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开展“入驻式”免费诊断服务。

3.发展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工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行业性平台企业等开展联合创新、资源共享,提供信息撮合、交易服务和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促进全流程、全产业链线上一体发展。培育发展共享经济,打造智能制造厂房、设备、物资、劳动用工的共享平台,探索发展算力共享、产能共享、办公资源共享等新模式。加大自主工业、仓储机器人推广力度,支持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无人车间建设,加快无接触配送在工业领域应用。

(七)实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攻坚行动

1.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产业,推进产业绿色化改造、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生态式发展。实施绿色制造示范引领工程,打造一批国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园区。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支持建设电、热、冷、气等综合能源项目,促进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建立健全市县两级节能监察机构,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监测监察,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2.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按照“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控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建立健全城市、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加快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工艺,引进推广先进技术,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统筹做好重污染天气错避峰生产、有序生产等管控措施,严格规范工业污水、废气等处理设施运行,坚决守住环境质量底线。

3.提升安全治理水平。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属地领导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完善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防范和遏制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大力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安全监管,积极推行三方治理服务方式,不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重点行业本质安全水平。

四、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大力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保障

(一)坚持高位推动。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及市人大、市政协联系领导任副组长的大力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各县(市、区)参照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

(二)提升专业水平。加大对熟悉经济、善抓工业党政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锻造一支懂产业、懂市场、懂项目的专业化干部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造就一支诚信守法、开拓创新、业绩突出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依托“果州万人计划”和“嘉陵江英才工程”,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培养一支高层次企业人才队伍。鼓励本地高职院校采取委托培养、定向招生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实现学校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有效衔接,打造一支爱岗敬业、技术操作能力强的产业工人队伍。

(三)优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市场准入、要素保障、生产经营、政务服务、法治保障、社会建设”六大环境,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聚焦企业投资、建设、运营全过程,强化土地、资金、能源、人才等要素供给。针对企业需求,因企施策开展“一对一”服务,强化产业链配套性供给。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商事制度。依法规范市场主体和政府的行为,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持续深化“联企清风行”活动,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

(四)强化要素保障。制定出台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培育、重点技术研发等支持力度。设立重点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制造业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优质产业项目。扩大应急转贷资金规模,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压力。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特色金融服务,积极开发制造业信贷新品种。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担保机构降低担保费率。优先保障工业园区用地指标,有序推进标准地供应,确保重大产业项目即引即落。加大直购电、消纳丰水期富裕电量等政策争取力度,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改天然气“转供”为“直供”,切实降低企业用电用气成本。提升公路网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严格督查考核。制定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办法,优化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反向约束机制。加大督查通报和问责追责力度,加强过程考核,强化结果应用。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形成大力实施制造强市发展战略的浓厚氛围。

本文转自于南充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