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机构

实时资讯

实时资讯

《重庆市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21)》发布 2021年重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0.7%

  • 千石科技
  • 千石科技
  • 2022-06-09 14:14:14

近期,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高峰论坛发布了《重庆市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21)》(以下简称《数据地图》)。《数据地图》显示,2021年重庆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6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具体内容快随着千石科技来看看吧!

两化融合贯标项目申报免费咨询热线:023-67539092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小龙表示,《数据地图》以《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为依据,基于重庆市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深入挖掘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数据,全面剖析了重庆市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发展重点、价值成效、特征模式以及发展趋势,为重庆市“十四五”时期推动两化融合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已连续5年位于中西部第一

    两化融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数据地图》显示,“十三五”时期,重庆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5年位于中西部第一。2020年,重庆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为59.2%,位列国内第一梯队,为中西部第一。

    “夯实基础、深化应用、创新突破”,何小龙用这12个字来说明“十三五”时期重庆市两化融合整体呈现的发展态势,“配套政策给力,加上企业主动实践,让重庆连续多年两化融合发展成果丰硕”。

    从区域融合水平来看,渝北、九龙坡、渝中、江北、沙坪坝融合发展水平超65%,“一区两群”协同发展态势明显。

    从企业融合水平来看,2021年,重庆市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分别为64.6%、57.5%和55.3%,较上年同规模企业平均水平分别高出3%、5.1%和4.1%。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增幅超过4%,与大型企业差距收窄,大中小企业协同趋势明显。

    “这说明重庆市企业两化融合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两化融合综合能效进一步凸显。“何小龙表示。

    两化融合汇聚新动能

    五大行业发展成效显著

    重庆为何能取得如此好成绩?何小龙认为,这主要得益于重庆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发展新模式等方面不断探索——

    数字化方面,主要体现在生产、研发、管理环节数字化基础不断夯实;

    网络化方面,这主要得益于深化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

    智能化方面,14.2%的制造企业,初步具备探索智能制造基础;

    新模式方面,新技术的应用,为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产品+服务”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重庆市作为制造业重镇,近年来,正逐步凝聚新常态下的两化融合发展新动能,强力支撑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为新一轮发展注入强劲、持续的增长动力。”何小龙表示,这主要表现在重庆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材料化工、医药等五大行业发展成效显著——

    汽车摩托车行业实力雄厚,行业规模领先。2021年上半年,汽车产量增速较全国增速(24.2%)高出近一倍,摩托车产业同比增长17.3%。

    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完善,增长势头强劲。2021年上半年,电子计算机和手机产量增速均高于全国,电子计算机产量占全国的22.4%,手机产量占全国的8.2%;

    装备行业呈现龙头带动,在激光制造装备、成型制造装备、环保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制造业领域具有一定领先技术;

    材料化工行业发展拥有资源优势,形成多材料多产品多园区的石化产业链;

    生物医药产业正由“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向“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阶段迈进。

    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

    “十四五”时期,重庆如何加速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建议,从四个方面重点发力,深化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融合应用,持续推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

    一是以云端迁移为主线,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即针对不同行业形成轻量型、通用型解决方案,增强中小企业上云积极性和主动性,助力企业进一步整合共享内外部资源,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发展方式。

    二是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推动工业企业深度应用。引导支持工业企业与垂直领域软件服务商深度合作,推进行业共性工业知识和经验的研发、积淀和软件化转化。组织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指南,培育协同设计、协同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金融等平台应用新模式。

    三是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赋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企业加快生产设备数字化升级,开展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建设,开展基于大数据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用户需求挖掘和智能服务等应用创新,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

    四是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依托,营造开放共享生态体系,推动产学研联合和技术创新。

       本文转自于重庆日报